中国网络新闻传媒集团


CHINA INTERNET NEWS MEDIA GROUP CO.,LIMITED
王晓勇:黄帝陵凭什么成为海内外华裔同胞每年清明公祭的场所
来源: | 作者:中国网 | 发布时间:2023-04-03 | 336 , 000+ 浏览 | Share:

编者按:创造指南车,平定蚩尤乱。制衣冠、建舟车、协音律、创医学……华夏文明自黄帝始,黄帝陵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,维系着华夏儿女深挚的民族情结。一年一度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至,西部网《专家谈》栏目特别开设黄陵祭祖专题文集,邀请陕西省社科院、高校学者与您一起畅聊黄帝文化,寻迹华夏根脉。

轩辕黄帝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,是由其奠定的文明贡献和至高的精神价值决定的,这也决定了黄帝陵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地位。在黄帝之前,早有许多关于盘古、伏羲、女娲等远古英雄的神话传说;在黄帝之后,又有关于尧、舜、禹等部落首领的治理奇迹。既然中华民族存在过众多伟大的远古祖先,那么,黄帝陵凭什么成为海内外华裔同胞每年清明节公祭的场所?

从历史功绩看,这首先要归功于轩辕黄帝融合华夏民族各部落的不朽功业,使得不断壮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,这是开启文明旅程的根本保障;其次,轩辕黄帝教导百姓掌握各种制作技艺,创立了器物文明。因此,被称为“人文初祖”是他的文明贡献,而让四分五裂的华夏部落逐渐团结在一起,则是他的民族贡献。

宋代是中华民族不断遭受战乱忧患的危机时期,因而宋人对轩辕黄帝尤其充满崇高敬意,其中寄托着百姓祈盼和平的生存愿望,更寄托着国家期待统一的政治愿望。

北宋名臣李昉在太宗朝曾担任参知政事,主张与契丹国修好,以弭兵息民。这种和平主张也体现在他撰写的《黄帝庙碑序》(此碑存放在陕西黄帝陵轩辕庙内的碑廊)一文中。李昉在《黄帝庙碑序》开头就写道:“天下暴乱,圣人用干戈而靖之;天下宁静,圣人用道德而化之。”可见,以武止战、以德教化的理念产生在轩辕黄帝时期,不仅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,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“贵和”传统和“尚德”传统,这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标志。

李昉对黄帝的武功文治分别称赞道:“昔有蚩尤肆残毒,孰能去焉?涿鹿有氛祲,孰能平焉?黄帝所以振神威而大定也;云官纪符瑞,孰能享焉?土德成运数,孰能兴焉?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。”可见,为百姓打造生活安定、天下太平的局面,以民生为本是黄帝的治理宗旨。

而“以治世之法为师范,以严祀之礼立教化”,赞述黄帝设立效法先贤、祭祀先祖的礼法制度,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和血缘纽带。“始以兵法治其乱,次以帝道柔其心,寰海尘飞,一朝尽息。修德振旅,劝农务穑。”这段话再次表明,只有八方无战事,才能四海无闲田,让百姓远离忧患,安居乐业。所以,轩辕黄帝既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,也是农耕文明的保护者。

在用人方面,黄帝开启了举贤授能的先例,“举风后而用力牧,惟贤是试”;在道德垂范方面,黄帝不仅影响了许多杰出的上古帝王,比如“少昊、颛顼,嗣其瑞云之德而宇宙清;唐尧、虞舜,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”;而且影响了后世的地方治理,比如“为司牧者,能以黄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之世,而生灵不登仁寿之域者,未之有也。”可见,轩辕黄帝还是政治文明的开启者。

北宋开宝五年(公元973年),宋太祖赵匡胤下诏,“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、泽被生民者,宜加崇奉,岂可庙貎堕而享祀寂寞乎!当命有司,遍加兴葺。”随后,黄帝陵轩辕庙得到了重修。据李昉在《黄帝庙碑序》中记载:“即日颁旨,洋洋德音,无翼而飞腾域中矣,今坊州(现在的黄陵县)黄帝庙,即其一也。本郡守土臣以厥工告毕,列状求文,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,用纪其修建之迹。”在修庙工程完成之际,在群臣奏请下,宋太祖赵匡胤又亲自下诏让李昉撰写碑文,可见大宋君臣对此事的重视程度。

在中国历朝历代中,宋朝人最具长远文化眼光和深挚的民族情结。尤其在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从士大夫到理学家,设立祠堂,祭祀祖先,敬拜先贤,这些活动渐渐蔚然成风,延及后世,而黄帝陵和轩辕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重要的祖先祠堂。南宋绍熙五年(公元1194年),大哲朱熹在《沧州精舍告先圣文》中写道:“恭惟道统,远自羲(伏羲)、轩(轩辕)。集厥大成,允属元圣。述古垂训,万世作程。”这段评价对轩辕黄帝的贡献作了精辟总结:一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开端;二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;三是华夏子孙永远纪念的人文初祖;四是华夏文化的原创典范。这四条已体现在李昉《黄帝庙碑序》中,是黄帝陵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标志的原因。

(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,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