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网络新闻传媒集团


CHINA INTERNET NEWS MEDIA GROUP CO.,LIMITED
做好“冥河摆渡人”,如何让殡葬得以温暖
来源: | 作者:王一方、高苑敏 | 发布时间:2023-02-20 | 525 , 000+ 浏览 | Share:


“目前《劳动法》对丧假天数没有明确规定,一般多为直系亲属3天,但在快节奏城市化生活中落实情况不理想。人们面对亲人去世需要充分时间处理情绪,往往需要3至6个月。”2月8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起“殡葬叙事座谈会”,参会各位嘉宾建议,适当延长丧假,给予丧亲者更多时间处理后事和心理调适。

韩启德院士表示,医疗叙事现在很热,但殡葬叙事还比较沉寂,或者业内流传一些感人的好故事,但社会传播不够。死亡是人生哲学的核心命题,生与死相连,中国先贤孔子,西方哲人海德格尔都有名言,无论是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还是“向死而生”,都是以死来映生,死亡是丰富的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提出“医疗-殡葬一体化”的认知,应该把死亡叙事延伸到殡葬叙事环节,通过细腻的,拨动心弦的故事展现殡葬服务的适宜温度。

“葬礼横亘在生死两界之间,我们需要将告别仪式、葬礼办得有板有眼,有规有矩,有里有面,既完成对逝者的声名与遗体、遗属的情感与愿望加以妥善处理的过程,也通过丧葬的礼仪、哀荣和风俗沿袭,完成灵性安顿,了却逝者未了心愿。”他表示。

伴随着社会生活变迁,殡葬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副馆长周卫华谈到,过去送别背景音乐是沉重肃穆的哀乐,加剧悲伤情绪,不利于人们走出死别阴影。当前除了对党员干部的规定以外,为其他人提供的送别音乐风格应尽量轻松舒缓,以及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播放自选音乐。

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副主任修殿有回忆起,一位27岁的独生女因病早逝,父母悲痛欲绝,希望对葬礼进行精心策划。“告别仪式持续了4个小时,是我经历过的最长的告别式。”他说道,工作团队花功夫对逝者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人生整理,将其生前的各种喜好物悉数摆放在礼厅。这次葬礼是用时间来遣悲怀,稀释了悲情,重建了亲人的记忆纽带与念想空间。

对于尸体的爱与怕的问题,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平解释,对于体现生者对逝者的爱,工作人员力求“视死如生”,像对待生者那样对待逝者。对部分遗体处理环节进行遮蔽,避免视觉上刺激到家属。对于缓解生者对逝者的怕,工作人员通过防腐、整容、化妆等技术,力图还原睡着安详的模样。因此对遗体化妆师的最高评价不是“画得真美”,而是“真像,像活着一样”。

医学需要人文关怀,殡葬服务中也充满着人性的温暖。“故人沐浴有些细节必须讲究,譬如女性客户应该由女员工服务,为癌症去世的逝者提供假发,引导家属参与梳头、化妆等环节。”福寿园西南区副总经理唐强讲述道,这样参与有助于遗属哀伤情绪的释放。

周卫华还强调,要让遗属有参与感,才会有哀伤的释放。对逝者亲友提供分层参与服务,体现对个性化、多元化需求的满足,操办仪式、直系亲属等视情况参与全程,包括前期策划、为逝者梳头盖脸等。

在刘平看来,殡葬人是一批“冥河摆渡人”。据海外一项丧亲研究显示,亲人去世第一阶段是震惊,随后再进入悲伤及追思等阶段。因此,参会各位嘉宾呼吁延长丧假,让未亡人稀释哀伤,确认、接纳逝者远去的事实,并对人生宿命心存敬畏。(编辑:范德超 审核:吴嘉元)

来源: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